索 引 號: | D25-001001-2022-0044 | 分 類: | 政策解讀 | |||
責任部門: | 縣公安局 | 發文日期: | 2022-06-25 11:38:12 | |||
標 題: | 【新聞發布會解讀】我縣舉行縣公安局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新聞發布會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時限: | 常年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
有效性: | 有效 | 瀏覽: |
??? 6月22日,我縣舉行縣公安局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晏小菲同志就今年1至5月峽江縣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工作情況進行介紹??h公安局相關負責人分別圍繞我縣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今年以來峽江縣公安局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有關情況如下:
今年以來,峽江縣公安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持續深入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和諧2022”2號行動、打擊養老詐騙等專項行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今年1至5月共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87起,比去年同期(117起)下降25.6%;經濟損失559萬元,比去年同期(1768萬元)下降68.4%;破案19起,比去年同期(17起)上升11.8%,抓獲嫌疑人12人,比去年同期(7人)上升71.4%,呈現發案數、損失數下降,打擊數、破案數上升的“兩降兩升”趨勢,實現了2022年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開門紅”,切實守護好了市民的“錢袋子”。
一、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強化組織推動
縣公安局始終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高度重視,專題部署,全警動員,研究對策,在先后開展的“斷卡、斷流”、“長風3號”、勸返緬北窩點人員回國、打擊養老詐騙等專項行動中,我局均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的全縣公安機關專項行動領導小組,以及專職反詐工作隊和反詐宣傳工作小分隊。同時,積極向縣委、縣政府和縣委政法委專題匯報,以平安峽江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印發了《加強系統整治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責任分工方案》,將反詐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評內容,推動全縣各鄉鎮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聯席辦成員單位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在打擊、防范、整治三方面全縣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全面發力,使反詐工作上升為政治工程、平安工程、民心工程,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主責、行業監管、有關方面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為全力打好峽江縣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攻堅戰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擠壓犯罪空間。
一是深化偵查打擊。全縣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深入開展“長風”“斷卡”“斷流”和“打擊養老詐騙”等系列專項行動,深化反詐專班、相關警種同步上案,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務目標深入推進重點案件專辦和攻堅,1至5月先后成功破獲涉案60余萬元的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等一批高發類詐騙案件,繳獲銀行卡、手機卡等“黑號”“黑設備”13張,成功阻止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6起。推進全縣涉詐“兩卡”專項整治,目前共核查部推兩卡線索113條、涉詐重點人員212人,采集人員信息120人,抓獲“斷卡”一般涉卡人員6人。二是深化人員管控。張貼《關于敦促滯留緬北地區峽江籍人員回國的通告》,成立以政委為組長的勸返工作專班赴云南開展勸返、宣傳和摸排工作,勸返工作開展以來,累計勸返人員20人;破獲1起偷越國(邊)境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人。三是深化綜合治理。開展行業治理,推動落實金融、通訊、互聯網等行業主管部門監管主體責任,堵塞監管漏洞;不斷提升行業治理力度,著力解決電話卡、銀行卡“實名不實人”問題;強化網絡生態治理,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網上涉詐有害信息,營造清朗干凈的網絡空間,并每半月發布《電詐警情通報》,進行反詐預警和警示教育,提高了廣大群眾防范電信網絡違法犯罪的意識和能力。
三、開展全時空宣傳,形成打擊治理立體宣傳攻勢
一是入戶宣傳。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組織全縣民警上門入戶宣傳,給轄區家庭發送《致全縣(市、區)居(村)民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一封信》5萬余份,發放防騙宣傳卡片、手冊2萬余份,截至目前,全面普及防騙反詐知識,提高居民識騙、防騙意識和辨別能力。對上級公安機關反詐中心部門推送的詐騙潛在受害人第一時間上門勸阻,開展警示宣傳。二是設點宣傳。在廣場、超市門口、集貿市場、圩鎮等人員密集處,設立宣傳點,擺放宣傳展板,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資料。在重點街道、重要部位懸掛橫幅,利用單位、商家的電子屏、景觀幕墻LED顯示屏等滾動播出防騙宣傳標語和防范視頻。三是以崗宣傳。以工作崗位為主陣地,在派出所、車管所、戶政大廳、出入境大廳等窗口單位,采取懸掛橫幅、設立展板、電視宣傳、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向前來辦事的群眾大力宣傳電信網絡詐騙的安全防范知識,認真解答群眾的疑難問題,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知曉率和滿意率。四是以媒宣傳。借助峽江公眾微信號、微博等新型媒體平臺,及時發布電信網絡詐騙警示宣傳片、“致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公開信”、常見電信詐騙手法、“防詐騙寶典”等內容,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增長防范知識。同時,全局每個民警自建了一個不少于100人的個人微信群,全面轉載反詐信息、圖片、視頻、案例等,定期發布溫馨防范提示。五是借力平臺宣傳。借力全縣鄉鎮村村通喇叭設備,在全縣已開通的村委每天早、中、晚播放一次反詐騙知識廣播,讓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知識傳至每一個鄉村角落;借力文化部門“送電影下鄉”平臺,利用其每星期巡回各鄉鎮放映電影之際,在電影播放前插播制作的反詐騙視頻,讓農村群眾在觀看電影等娛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防騙能力;借力“學生家長群”這個群體,每月向“家長微信群”發送反詐信息,并與縣教育局聯合印發《致全縣學生家長的一封信》3萬余份,發放至全縣各中小學和幼兒園學生家長手中,幫助群眾提升防騙能力。六是落實“五進”宣傳。組織全縣民警“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深入基層群眾和學生中宣講電信網絡詐騙案例,播放反詐宣傳視頻,張貼海報、懸掛橫幅、刊發板報、發放宣傳單等,確保轄區學校、鄉鎮自然村、城鎮居民小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宣講走訪全覆蓋。
雖然全縣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是此類案件依然多發高發,仍有不少群眾受騙,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打擊治理工作任務艱巨繁重。我局將進一步發揮專業職能作用,壓實部門責任,保持高壓態勢;優化反詐宣傳,凝聚打擊治理社會合力,持續深化推進打擊治理工作,不斷完善全民反詐、全社會反詐工作格局,努力鞏固“兩降兩升”良好態勢,提升公眾安全感和群眾滿意度。
同時,我們也呼吁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反詐工作,支持、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治理,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反詐濃厚氛圍,全面提升全社會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的能力水平。
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羅軍生回答記者提問
1.問:我們常說要嚴厲打擊販賣“兩卡”行為,請問“兩卡”是指什么?涉及“兩卡”的違法犯罪行為又有哪些?可能受到怎樣的處罰?老百姓在生活中應該注意什么?
答:“兩卡”指的是:銀行卡、電話卡及物聯網卡、對公銀行賬戶及結算卡、收付款二維碼等。涉及“兩卡”違法犯罪的有出售出租出借個人銀行卡牟利、為他人開設對公賬戶、將收款碼交給他人使用等。如果自己的銀行卡用于犯罪,開卡人本人將面臨5年內暫停其銀行賬戶非柜面業務、支付賬戶所有業務,并不得開立新賬戶的懲戒措施,構成犯罪的,將面臨刑事處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到:不將自己的銀行卡、收付款賬戶出租出借他人使用、堅持“誰開卡、誰負責”的原則。不要為貪圖小利,幫助違法犯罪分子利用“兩卡”從事黑灰產業。
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反詐中隊中隊長陳林回答記者提問
2.問:目前,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有哪些?市民們又該如何做好防范?
2022年1至5月,全縣共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87起,其中發案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刷單詐騙41起,占發案數的47.1%;冒充公檢法詐騙10起,占發案數的11.5%;冒充客服類詐騙9起,占發案數的10.3%。
刷單詐騙,是指騙子通過QQ、微信、抖音等社交工具發布信息,以兼職刷單日賺300至500元為誘餌,讓人在各種平臺、APP上進行刷單刷信譽賺取傭金,第一單會給5%到10%的傭金返利。一旦相信后,就會讓你加大刷單金額,同時設置各種返利條件,進而實施詐騙。
市民朋友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好防范:
一是下載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這是公安部研發的一款集來電預警、身份核實、風險查詢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防詐軟件,其中的“來電預警”功能可以準確識別預警詐騙電話、短信,能夠有效降低市民朋友們被詐騙的風險,大家一定要下載、安裝,并完成實名注冊、開啟來電預警功能。
二是要時刻繃緊“防范”這根弦,當下的詐騙手段多種多樣,并且也在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廣大群眾要牢記“三不一多”原則,即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
三是不要有貪念,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財富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很多人落入詐騙陷阱都是因為想著要不勞而獲、輕松賺大錢。
如果不幸遭遇了電信網絡詐騙,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詳細將騙子的銀行卡號、電話號碼、通訊聊天賬號等相關信息告知民警。通過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轉賬匯款的,要及時向警方提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賬號信息。通過ATM機轉賬并未到24小時,可以通過去銀行柜臺、手機銀行等方式申請取消轉賬。同時,要注意整理保存好相關聊天記錄、通話記錄、轉賬憑證等案件相關證據材料,并及時將證據材料提供給案發地公安機關,方便公安機關能夠及時開展即時查詢、緊急止付、快速凍結等資金查控工作,為偵查破案提供線索支持。
峽江縣人民政府主辦 峽江縣政府辦公室、峽江縣大數據中心 承辦 ? 版權所有
地址:吉安市峽江縣百花路6號 備案證編號:贛ICP備06000744號-1 網站標識碼:3608230002
贛公網安備 36082302000101號
技術支持:維網科技